日化
日化巨头杀入小众品牌挑起的环保大战 中国的大企业们何时入场
2018年04月28日
在欧洲大西洋昏暗的海底,一只领航鲸叼着它刚出生几天的孩子,不过它的孩子已经死了。做母亲的不愿意放开孩子,已经叼着它在海中游了好多天。
这是纪录片《蓝色星球2》里的一幕。
旁白解释称,这只小领航鲸可能是因为有毒乳汁而死亡的。海洋中的塑料在分解时会与其他污染物结合,然后成为许多海洋生物的食物,领航鲸是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,它体内积累的有毒化学物质也达到了致命水平。
100多年前,人类发明了一种能塑造成各种形状的新型材料——塑料。因为便宜好用,塑料被大规模使用。按照《蓝色星球2》的说法,如今,人们每年要向海洋里倾倒800万吨的塑料。
值得庆幸的是,致力于回收塑料重复利用的企业越来越多。
以化妆品行业为例,今年1月,宝洁宣布将生产一种可回收的洗发水瓶,瓶中含有高达25%的再生海滩塑料。今年7月,宝洁又宣布正在建立一个塑料回收工厂,总投资近1.2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8亿元),承诺将改变聚丙烯的回收现状,致力于生产能与新材料性能无异的再生树脂。
而联合利华将在2018年推出新品牌Love Beauty and Planet,该品牌产品最大的亮点是100%可回收利用的容器瓶身,瓶身上的标签通过特殊的粘合剂粘附,方便在回收过程中轻松除去。
且联合利华承诺,到2025年,旗下品牌的产品塑料包装设计将全部符合可循环使用、可回收利用、可降解这“三大环保标准”。
日化巨头扎堆打出环保旗号是件新鲜事,但对一些小众品牌来说,环保早已不是新鲜事,而是它们与生俱来的价值主张。
早些时候,The Body Shop、Lush、Stop The Water While Using Me这样的小众品牌以“环保”来吸引那些在意天然和环保的消费者。随着天然环保成为主流消费趋势,小众品牌的价值主张发展成了巨头不得不加入的环保大潮。
话说回来,英敏特去年将绿色环保生态化包装当做“影响全球包装市场发展的六大趋势”之一。英敏特认为,当产品的价格与产品质量对等时,绿色环保与可重复使用性将会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欲的决定因素。因此,品牌不能低估此因素对于其品牌竞争力与营销战略的影响。
在今年6月发布的针对城市精英人群的营销报告中,英敏特又提出,这些城市精英们认识到了购买道德品牌的重要性——但这并非出于利他主义的精神,而更多是希望保护自己免受污染之害。
领头企业和咨询公司都在推动环保,这似乎已然是势在必行,但为何在本土行业,环保是个冷门话题?
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环保。
记者咨询专家得知,环保是一个产品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生态评估结果。从产品原料的来源,到生产过程,再到运输并被消费者使用,最后被丢弃处理,在这个过程中会消耗资源,也会产生废水废气等废物。在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中,凡是能减少消耗或者少产生废弃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环保。
比如,品牌可以减轻产品包装的克数,假如一个原来20克的瓶子减轻到10克,一年就能减少N吨树脂的使用量。更轻的包装也能减少运输成本,减少碳排放。比如包装的存储性能也是一方面,如果原先一箱能装25瓶产品,改进后同样的空间能存放30瓶,这样也能减少运输过程中辅助纸箱材料的消耗。这些都是对地球友好的一种贡献。
上述是理论,实际案例可以参看欧莱雅集团旗下洗护品牌淳萃的做法。它在每瓶洗发水瓶身上都清晰地说明了它为环保所做的贡献——“自2012年起,工厂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”、“自2014年8月起,工厂电力均采用太阳能和风能清洁能源”。当然,淳萃也在做一些回收再利用的事情。
说到回收再利用,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这都是环保的一个突出做法。
除了联合利华、宝洁集团和淳萃品牌,欧莱雅旗下另一品牌卡尼尔也在和专业环保组织TerryCycle合作回收项目。
此外,英国品牌Lush也在积极回收瓶身来再次利用。Lush还和海洋遗产基金会等专业组织合作,从海洋中打捞塑料并将此作为新瓶身的原料。
国外有很多回收再利用的品牌案例,但为什么国内少有企业效仿宝洁或联合利华的环保做法呢?记者采访得知原因有以下两点:
一、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不够健全
2000年左右,中国一位环保部官员去欧洲开会,当时欧洲的回收体系和环保相应法规都比较完善。中国官员虚心求教:你们是怎么做得这么好的?
欧洲官员很诧异地回答,“这是我当时来中国参观的时候你们教我的”。
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听到的一个故事,他回忆称,“以前物资匮乏,普通人回收的玻璃、铝盖都可以换钱,但现在物资极大丰富,这些东西不值钱了,回收体系也就崩溃了”。
因为国内的回收体系尚不成熟,整个回收再利用产业链也就不健全,这就导致化妆品企业为了实现环保包装需要付出过高的成本。
二、化妆品行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
“技术不是阻碍因素,环保是观念问题,不是技术问题”,这是几位受访者不约而同提到的一句话。
真是这样吗?记者对身边的同事朋友做了个小调查,题目是:
假如同一款洗发水有两种同样的包装,只是一种包装用的是更环保的材料,另一种是普通的,但是环保款价格贵1元,你会选择购买哪种?
记者调查了身边的15位朋友,其中3位表示会选择普通款,12位表示会选择环保款,且如果环保款的产品宣传确实让人信服“环保性”,那么即使贵5元甚至10元也可以考虑。当然,如果价格相同,所有人都表示优先选择环保包装的产品。
因为小调查涉及的样本数据小,也许不足以充分说明消费者对环保的态度。但行业从业人员对环保的认知缺陷或者漠视,似乎就比较明显。
环保有“Replace、Recycle、Reduce、Reuse”(替代、循环、减少、重复使用)等原则,其中Reduce表示减少,也就是说,不是非必要的元素可以不加。
以最为直观的包装为例,美国很多产品的包装都比较简朴,有的直接采用软管包装或者PP瓶,通常没有纸盒。而中国的包装相对比较奢侈,不只有外包装纸盒,还爱使用电镀、覆膜、亚克力或者更高级的礼盒包装。
据包装专家介绍,多彩的、烫金烫银的产品包装意味着这里面包含金属离子、油墨、二氧化硅无机盐等成分,生产这样的包装需要消耗更多材料和能源,也会产生更多污染(电镀是重污染行为)。这类包装也不方便回收再利用,因为人们需要费力除去这里面的杂质成分。
国内企业离战场还有多远?
公正来说,化妆品行业也有积极践行环保的企业,只是更多集中在生产制造端。
去年年底,一阵“环保整顿风”席卷广东。环保部门陆续下工厂审核企业的生产排放和环保设施,据称当时广东佛山和潮汕不少包材、电镀方面的厂商被关停,包材商的变动甚至也对化妆品生产商造成了轻微影响。因此,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,化妆品生产企业在环保方面也走向更规范。
当然,品牌方面,也还是有一些默默践行环保的企业。
比如,林清轩品牌主动采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来制作外包装,并且采用不覆膜的标贴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。新兴品牌“612星球”和林清轩有相似之处,它的许多产品都省去了外包装盒,不得不加的外盒则采用PET环保包材。另外,612星球选用再生纸来印刷DM,标贴和手提袋也是可降解的。
除了林清轩和612星球,还有柚子舍和植观。柚子舍的柚水肌源液包装盒可以循环再利用,取出肌源液后,外面的包装可以作为笔筒使用。而植观的瓶身采用特殊环保材料,燃烧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。
值得一提的是,记者在与行业人士交流时,对方直言,“也许10年后环保才会逐渐受重视,比起这个选题,不如你直接换个写作话题”。关于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环保进程,有人表示至少要10-20年,有人表示也许5年就能有大改观,有人则表示我们已经走在环保的大路上,但,面对鲜有关注的“环保”话题,不禁生疑,中国的大企业们何时入场?
这是纪录片《蓝色星球2》里的一幕。
旁白解释称,这只小领航鲸可能是因为有毒乳汁而死亡的。海洋中的塑料在分解时会与其他污染物结合,然后成为许多海洋生物的食物,领航鲸是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,它体内积累的有毒化学物质也达到了致命水平。
100多年前,人类发明了一种能塑造成各种形状的新型材料——塑料。因为便宜好用,塑料被大规模使用。按照《蓝色星球2》的说法,如今,人们每年要向海洋里倾倒800万吨的塑料。
值得庆幸的是,致力于回收塑料重复利用的企业越来越多。
以化妆品行业为例,今年1月,宝洁宣布将生产一种可回收的洗发水瓶,瓶中含有高达25%的再生海滩塑料。今年7月,宝洁又宣布正在建立一个塑料回收工厂,总投资近1.2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8亿元),承诺将改变聚丙烯的回收现状,致力于生产能与新材料性能无异的再生树脂。
而联合利华将在2018年推出新品牌Love Beauty and Planet,该品牌产品最大的亮点是100%可回收利用的容器瓶身,瓶身上的标签通过特殊的粘合剂粘附,方便在回收过程中轻松除去。
且联合利华承诺,到2025年,旗下品牌的产品塑料包装设计将全部符合可循环使用、可回收利用、可降解这“三大环保标准”。
日化巨头扎堆打出环保旗号是件新鲜事,但对一些小众品牌来说,环保早已不是新鲜事,而是它们与生俱来的价值主张。
早些时候,The Body Shop、Lush、Stop The Water While Using Me这样的小众品牌以“环保”来吸引那些在意天然和环保的消费者。随着天然环保成为主流消费趋势,小众品牌的价值主张发展成了巨头不得不加入的环保大潮。
话说回来,英敏特去年将绿色环保生态化包装当做“影响全球包装市场发展的六大趋势”之一。英敏特认为,当产品的价格与产品质量对等时,绿色环保与可重复使用性将会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欲的决定因素。因此,品牌不能低估此因素对于其品牌竞争力与营销战略的影响。
在今年6月发布的针对城市精英人群的营销报告中,英敏特又提出,这些城市精英们认识到了购买道德品牌的重要性——但这并非出于利他主义的精神,而更多是希望保护自己免受污染之害。
领头企业和咨询公司都在推动环保,这似乎已然是势在必行,但为何在本土行业,环保是个冷门话题?
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环保。
记者咨询专家得知,环保是一个产品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生态评估结果。从产品原料的来源,到生产过程,再到运输并被消费者使用,最后被丢弃处理,在这个过程中会消耗资源,也会产生废水废气等废物。在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中,凡是能减少消耗或者少产生废弃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环保。
比如,品牌可以减轻产品包装的克数,假如一个原来20克的瓶子减轻到10克,一年就能减少N吨树脂的使用量。更轻的包装也能减少运输成本,减少碳排放。比如包装的存储性能也是一方面,如果原先一箱能装25瓶产品,改进后同样的空间能存放30瓶,这样也能减少运输过程中辅助纸箱材料的消耗。这些都是对地球友好的一种贡献。
上述是理论,实际案例可以参看欧莱雅集团旗下洗护品牌淳萃的做法。它在每瓶洗发水瓶身上都清晰地说明了它为环保所做的贡献——“自2012年起,工厂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”、“自2014年8月起,工厂电力均采用太阳能和风能清洁能源”。当然,淳萃也在做一些回收再利用的事情。
说到回收再利用,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这都是环保的一个突出做法。
除了联合利华、宝洁集团和淳萃品牌,欧莱雅旗下另一品牌卡尼尔也在和专业环保组织TerryCycle合作回收项目。
此外,英国品牌Lush也在积极回收瓶身来再次利用。Lush还和海洋遗产基金会等专业组织合作,从海洋中打捞塑料并将此作为新瓶身的原料。
国外有很多回收再利用的品牌案例,但为什么国内少有企业效仿宝洁或联合利华的环保做法呢?记者采访得知原因有以下两点:
一、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不够健全
2000年左右,中国一位环保部官员去欧洲开会,当时欧洲的回收体系和环保相应法规都比较完善。中国官员虚心求教:你们是怎么做得这么好的?
欧洲官员很诧异地回答,“这是我当时来中国参观的时候你们教我的”。
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听到的一个故事,他回忆称,“以前物资匮乏,普通人回收的玻璃、铝盖都可以换钱,但现在物资极大丰富,这些东西不值钱了,回收体系也就崩溃了”。
因为国内的回收体系尚不成熟,整个回收再利用产业链也就不健全,这就导致化妆品企业为了实现环保包装需要付出过高的成本。
二、化妆品行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
“技术不是阻碍因素,环保是观念问题,不是技术问题”,这是几位受访者不约而同提到的一句话。
真是这样吗?记者对身边的同事朋友做了个小调查,题目是:
假如同一款洗发水有两种同样的包装,只是一种包装用的是更环保的材料,另一种是普通的,但是环保款价格贵1元,你会选择购买哪种?
记者调查了身边的15位朋友,其中3位表示会选择普通款,12位表示会选择环保款,且如果环保款的产品宣传确实让人信服“环保性”,那么即使贵5元甚至10元也可以考虑。当然,如果价格相同,所有人都表示优先选择环保包装的产品。
因为小调查涉及的样本数据小,也许不足以充分说明消费者对环保的态度。但行业从业人员对环保的认知缺陷或者漠视,似乎就比较明显。
环保有“Replace、Recycle、Reduce、Reuse”(替代、循环、减少、重复使用)等原则,其中Reduce表示减少,也就是说,不是非必要的元素可以不加。
以最为直观的包装为例,美国很多产品的包装都比较简朴,有的直接采用软管包装或者PP瓶,通常没有纸盒。而中国的包装相对比较奢侈,不只有外包装纸盒,还爱使用电镀、覆膜、亚克力或者更高级的礼盒包装。
据包装专家介绍,多彩的、烫金烫银的产品包装意味着这里面包含金属离子、油墨、二氧化硅无机盐等成分,生产这样的包装需要消耗更多材料和能源,也会产生更多污染(电镀是重污染行为)。这类包装也不方便回收再利用,因为人们需要费力除去这里面的杂质成分。
国内企业离战场还有多远?
公正来说,化妆品行业也有积极践行环保的企业,只是更多集中在生产制造端。
去年年底,一阵“环保整顿风”席卷广东。环保部门陆续下工厂审核企业的生产排放和环保设施,据称当时广东佛山和潮汕不少包材、电镀方面的厂商被关停,包材商的变动甚至也对化妆品生产商造成了轻微影响。因此,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,化妆品生产企业在环保方面也走向更规范。
当然,品牌方面,也还是有一些默默践行环保的企业。
比如,林清轩品牌主动采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来制作外包装,并且采用不覆膜的标贴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。新兴品牌“612星球”和林清轩有相似之处,它的许多产品都省去了外包装盒,不得不加的外盒则采用PET环保包材。另外,612星球选用再生纸来印刷DM,标贴和手提袋也是可降解的。
除了林清轩和612星球,还有柚子舍和植观。柚子舍的柚水肌源液包装盒可以循环再利用,取出肌源液后,外面的包装可以作为笔筒使用。而植观的瓶身采用特殊环保材料,燃烧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。
值得一提的是,记者在与行业人士交流时,对方直言,“也许10年后环保才会逐渐受重视,比起这个选题,不如你直接换个写作话题”。关于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环保进程,有人表示至少要10-20年,有人表示也许5年就能有大改观,有人则表示我们已经走在环保的大路上,但,面对鲜有关注的“环保”话题,不禁生疑,中国的大企业们何时入场?